蚌埠市 - 基本概述
蚌埠为淮河流域水陆交通与物资集散中心。矿产有金、铁、钛、花岗岩、大理石、石英石等,不过最近在怀远和曹老集都发现煤矿和磁铁矿,已经招标进行一定的开采;工业以食品、轻纺为主,食品工业与医药工业产值居全省第一位,拥有中国最大的果糖厂(年产万吨);农产品有小麦、豆类、薯类、棉花、烟草等;蚌埠港为淮河第一大港。土特产有石榴、五河螃蟹、午餐肉罐头等。民间艺术主要有泗州戏(拉魂腔)和民间歌舞花鼓灯,微雕、玉雕、通草画在国内外享现代珠城有较高声誉。名胜古迹有东部的曹山,相传为三国曹操屯军之地 ; 山南麓的明朝东瓯王汤和之墓 ,为国家级保护文物;怀远境内的荆、涂二山隔河相对,为第四纪冰川遗物;涂山是大禹治水的地方。
蚌埠是仅次于合肥的安徽省重要枢纽城市,皖北的商贸中心与加工制造业中心、邮电通讯指挥调度中心、也是省内仅次于合肥的科教文化中心,拥有高等院校11所,其中解放军坦克学院与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空军第十三飞行学院、解放军海军士官学校四所重要军校均驻蚌埠,海军蚌埠士官学校是我军创办最早的两所士官学校之一,战略地位可见一斑。蚌埠拥有科研院所众多,原电子工业部40、41所,解放军第123医院,兵器工业部214所(华东微电子研究中心)等重要军工部门附设于此。
蚌埠市 - 地理位置
蚌埠市 - 气侯
2004年,全市年降水量较常年略偏少,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日照时数较历年平均偏多317.2小时,属于气候偏好年份。
【降水】
年降水量663.3毫米比历年平均偏少近3成(历年平均值920.2毫米)。冬季降水量57.8毫米比历年平均偏少近3成(历年平均值78.1毫米);春季降水量162.7毫米接近常年(历年平均值187.9毫米);夏季降水量327.1毫米比历年平均偏少3成(历年平均值470.8毫米),7月降水量110.3毫米偏少近5成;秋季降水量106.0毫米比历年平均偏少4成(历年平均值174.0毫米),其中10月份偏少9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秋旱,给秋种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从年内的降水情况看,全年各季降水量均接近常年略偏少,时空分布较均匀,无明显洪涝和干旱灾害发生。
【气温】
年平均气温16.8℃,比历年平均气温偏高1.4℃(历年平均值15.4℃)。冬季(2003.12--2004年2月)平均气温4.6℃,比历年平均气温偏高1.3℃(历年平均值3.3℃),是2002年之后的又一个暖冬,其中2月份平均气温为8.0℃,比历年同期偏高4.1℃,是自建站以来的最高值。春季(3-5月)平均气温16.6℃,与历年同期相比偏高1.4℃(历年平均值15.2℃),3月份偏高1.7℃,4月份偏高2.2℃。夏季(6-8月)平均气温27.4℃,比历年平均偏高0.6℃(历年平均值26.8℃),除7月份偏高1.5℃外,6月和8月均接近常年。6-8月极端最高气温≥35℃以上的天气日数有20天。年极端最高气温37.7℃,出现在7月23日。年极端最低气温-6.8℃,出现在1月25日,日最低气温低于0℃的日数为40天。年平均最高气温21.9℃,比历年平均偏高1.6℃。年平均最低气温12.8℃,比历年偏高1.4℃。秋季(9-11月)平均气温17.9℃,比历年偏高1.4℃(历年平均值16.5℃),其中11月份偏高2.4℃。
【日照时数】
年日照时数2340.9,比历年平均偏多304.4小时。冬季(2003.12-2004.2)日照时数474.8小时,比历年平均偏多63.9小时;春季日照时数631.1小时,比历年平均偏多97.1小时;夏季日照时数644.3小时,比历年平均偏多55.0小时;秋季日照时数603.5小时,比历年平均偏多101.2小时。从下表可以看到,2004年各月日照时数除5月、8月和12月份偏少外,其余各月均偏多。
【气候与农业】
各季降水量接近常年略偏少,时空分配比较均匀,无大面积、长时间的旱涝发生,对全年的农作物生长比较有利。但在春季和秋季分别有不同程度的旱情发生。从3月下旬到4月中旬全市大部分地区降水持续偏少,沿淮淮北农田土壤失墒严重,大部分地区10~20厘米土壤湿度在60%以下,怀远、固镇出现中旱,局部重旱,干土层出现范围有所扩大,4月下旬降水偏多,旱情得到有效缓解。
10月份秋播秋种处于关键时期,秋收已近尾声。10月份的气温、日照基本正常,但降水显著偏少,持续晴好天气虽对双晚收获晾晒、甘薯切片晾晒、棉花采摘有利,但长时期的少雨再加上中下旬气温偏高,旱象明显显露,且发展迅速,严重影响已播冬小麦、油菜的正常出苗和秋种进展,进入11月份气温仍持续偏高,日照也偏多,旱情发展。中旬有明显降水,严重的旱情基本得到解除,到月末,土壤墒情大部适宜,对全市的小麦和油菜冬前生长比较有利。
【气象灾害】
为气象灾害偏少的年份,是近几年少有的好年景。但大风、冰雹、雷雨等突发性灾害及短时间的干旱还时有发生。
大风3月17日由于受冷空气影响出现的大风降温天气,极大风速达到20米/秒,大风间断出现时间长达5小时25分钟,过程日最高气温下降了20℃,使全区的大棚蔬菜、油菜等一些经济作物受灾666.67公顷,造成经济损失2300万元。
秋旱9月下旬至11月上旬,全市多以晴好天气为主,气温偏高,日照充足,降水量持续偏少,土壤墒情明显变差,旱情发展迅速。持续的干旱严重影响了已播冬小麦、油菜的正常出苗、生长,并造成全区共有6.37万公顷小麦不能正常播种,近万人饮水困难。
蚌埠市 - 人口
2006年全年人口出生率12.31‰,比上年上升1.79‰,人口死亡率4.20‰,人口自然增长率8.11‰。年末户籍总户数96.18万户,其中市辖区 27.05万户。年末总人口352.47万人,比年初增加3.14万人。分年龄段看,18岁以下84.66万人,占总人口24.1%;18-35岁103.26万人,占总人口的29.29%;35-60岁的118.40万人,占总人口的33.59%;60岁以上46.15万人,占总人口的13.02%。总人口中,非农人口93.97万人。市辖区年末总人口91.43万人,其中非农人口63.58万人。分性别看,男性人口182.7万人,占51.8%,女性人口169.8万人,占48.2%。
蚌埠市 - 行政区划
蚌埠市辖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4个区和怀远、五河、固镇3个县,共设镇36个,乡19个(其中民族乡1),街道办事处19个,村民委员会124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04个。
龙子湖区设镇1个:长淮卫;设乡1 个:李楼。共有村民委员会32个;设街道办事处6个:东风、治淮、东升、解放、曹山、延安,共有社区居民委员会36个。
蚌山区设乡2个:雪华、燕山。共有村民委员会22个;设街道办事处7个:天桥、青年、纬二路、胜利、黄庄、宏业村、龙湖新村,共有社区居民委员会26个。
淮上区设镇3个:小蚌埠、吴小街、曹老集;设乡1个:梅桥。共有村民委员会82个;设街道办事处1个:淮滨,共有社区居民委员会10个。
怀远县设镇10个:城关、双桥集、魏庄、万福、鲍集、龙亢、河溜、唐集、常坟、马城;设乡9个:褚城、古城、徐圩、兰桥、陈集、淝河、淝南、找郢、荆芡。共有村民委员会65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3个。
五河县设镇13个:城关、新集、沫河口、小溪、双忠庙、小圩、东刘集、大新、头铺、武桥、浍南、申集、朱顶;设乡2个:沱湖、临北(回族乡)。共有村民委员会22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2个。
固镇县设镇8个:城关、王庄、连城、濠城、新马桥、刘集、湖沟、任桥;设乡3个:石湖、杨庙、仲兴。共有村民委员会19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4个。
新城综合开发区共有村民委员会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8个。
高新技术开发区共有社区居民委员会2个。
蚌埠市 - 建置沿革
史前时期,今蚌埠地域为淮夷族聚居区。传说大禹治水南下淮泗,在今怀远县境涂山娶涂山氏女为妻,并生启(公元前21 世纪,启建立夏朝,为华夏第一代帝王)。春秋战国时期, 今一市三县地域曾分别为徐方、鲁、宋、吴、越、楚等国的邑地。
秦王朝建立后统一实行郡县制,今淮河南岸怀远、蚌埠地域属九江郡曲阳、钟离等县分领,今淮河北岸怀远、蚌埠、固镇、五河地域为泗水郡蕲、徐等县分领。后迭经变更,历经西汉、东汉、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至南宋宝祐五年( 1257年),始置怀远军及荆山县,辖今怀远县及蚌埠市区西部、 固镇县一部,今蚌埠市区东部属濠州钟离县;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始置淮安军及五河县。南宋、金对峙时期,今固镇县先为宿州蕲县、灵璧县及泗州虹县分领,后为宿州、灵璧、荆山、五河等县分领。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撤销怀远军,改荆山县为怀远县,今蚌埠市区西属怀远县,东属钟离县;今固镇县为宿州及灵璧、五河、怀远县分领,五河县属泗州。明洪武年间,钟离县先后改为中立县、临淮县,增设凤阳县;今蚌埠市区西属怀远县,东属凤阳县;今固镇县分属宿州及怀远、灵璧、五河、凤阳县。清同治二年(1863年),划凤阳县马村沟以西、怀远县席家沟以东、灵璧县后楼为蚌埠独立行政区,置三县司,直属安徽省凤阳府。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凤阳府,怀远县、五河县直属安徽省,后属安徽省淮泗道。
同时废蚌埠三县司,今蚌埠市淮河以北划属灵璧县,淮河以南划属凤阳县;今固镇县仍为宿县、灵璧、五河、怀远等县分领。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正式废道,凤阳县、怀远县、灵璧县、五河县先后直属安徽省。
1929年初,蚌埠成立市政筹备处,翌年撤销,仍属凤阳县。1932年,怀远县、凤阳县先后改属安徽省第四区、第四专区,五河县先后改属第七区、第六专区。沦陷时期,蚌埠为伪安徽省维新政府、伪安徽省政府所在地。抗日战争胜利后,怀远县改属安徽省第十专区,凤阳县先后改属安徽省第九专区、第五专区,五河县属安徽省第四专区。1946年11月,蚌埠成立市政筹备处,脱离凤阳县,辖原属凤阳县的淮河以南部分地区和淮河以北小蚌埠地区。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设市,直属安徽省,为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
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蚌埠市、怀远县、 五河县属皖北行署,今固镇县分属宿县、五河、灵璧、怀远4个县。 1952年4月,蚌埠市直属安徽省;上述4县改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6年1月改属蚌埠专区,1961年4月仍属宿县专区。1964年10月,析宿县、怀远县、五河县、灵璧县各一部分地区置固镇县,属宿县专区。1971年宿县专区改为地区。1983年7月,怀远县、 五河县、固镇县由宿县地区改划属蚌埠市至今。
蚌埠市 - 经济发展
综合实力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87.3万人,比上年增加0.8万人。其中,第一产业98.2万人,减少2.3万人;第二产业35.6万人,增加3.2万人;第三产业53.5万人,减少0.1万人。
从业人员中,全市乡村从业人员157.06万人,同比增长0.5%。其中,工业从业人员16.31万人,增长19.3%。
工业
2006年全年全部工业总产值376.39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其中,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58.36亿元,增长23.8%。全年完成全社会工业增加值115.5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85.34亿元,增长20.3%。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1.92亿元,比上年增长23.1%,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71.71%,实现利税总额33.78亿元,增长15.4%,实现利润9.92亿元,增长23.8%。
精细化工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玻璃及玻璃制品深加工、专用机械制造及汽车零部件三大优势产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5.6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2.5%;完成工业增加值37.23亿元,增长44.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2.9%,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29.99亿元,增长36.0%,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比重达51.6%,实现利润4.4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比重达44.9%。
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贝斯特工业园无比钢住宅项目已完成投资;汽配产业园一期表面涂装和污水处理项目建成并运行,498发动机五大件项目建成投产;应天新能源有限公司太阳能发电装置现已建成;亿多科技园基础设施部分建成;凯盛工业园一期建材设备制造、二期中意合资凯盛—保特罗公司项目现已投产。丰原大输液、华光集团CSTN-LCD面板生产线(一期)、华益公司ITO导电膜玻璃生产线、通达公司年产30万只汽车油箱、丰原热电二期、佰仕化工年产1500吨香兰素项目均已建成。
农业
2006年,我市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做好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积极落实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大“三农”工作力度,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9.78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农业74.62亿元,增长13.0%,林业2.23亿元,增长6.8%,牧业35.46亿元,增长9.3%,渔业13.37亿元,增长7.0%。粮食总产量达244.7万吨,增长17.4%。全年油料产量30.62万吨,增长0.2%。棉花产量4.32万吨,增长26.4%。蔬菜产量183.4万吨,增长16.0%。水果产量84.37万吨,增长4.5%。
畜牧业、渔业平稳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27.24万吨,比上年增长10.1%;禽蛋产量5.14万吨,增长12.5%,水产品产量11.07万吨,增长6.0%。
年末全市常用耕地面积为28.7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6%。其中水田9.55万公顷,增长4.2%。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4.89万吨,增长2.2%。农用薄膜使用量0.96万吨,增长5.1%。农药使用量0.45万吨,增长7.9%。农村用电量33992万千瓦小时,增长7.1%。
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0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4%。农业机械稳定增长。大中型拖拉机0.48万台,增长36.4%,小型拖拉机32.4万台,增长1.1%,联合收割机保有量0.62万台,增长17.3%。
对外经济
2006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743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25%。其中,出口完成24913万美元,增长14.0%;进口完成2526万美元,下降16.7%。
全年新批利用外资合同项目26家。合同利用外资6466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金额1431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3%。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2080万美元,增长138.1%;批准利用内资合同项目数506个,批准合同引进资金351.47亿元,增长37.1%。其中,省外资金283.65亿元,增长33.5%;实际到位内资77.52亿元,增长41.9%,其中省外资金62.0亿元,增长31.2%。
组团参加2006中国国际徽商大会(香港)。签约项目13个,项目投资规模5.3亿美元;参加第十届夏交会取得丰硕成果。
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71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其中,50万元以上投资完成116.06亿元,增长28.3%;房地产完成投资24.65亿元,增长15.8%,其中住宅完成投资15.90亿元,增长18.5%。房屋施工面积321.42万平方米,增长17.8%;房屋竣工面积128.2万平方米,增长10.8%,房屋销售面积121.91万平方米,增长10.4%。
一批“861”项目取得进展。美佛尔国际学校、第三污水处理厂项目、农村公路改造工程(通村公路)、八一集团新建对(邻)硝基氯化苯Ⅰ期工程、供电公司500KV蚌埠变电所、宝龙城市广场、玻璃产业园区、天然气加气站集成、通成广场、敬业纳米二氧化硅、茨淮新河公路桥、五河县医院综合病房楼、淮河流域气象中心、海螺粉磨站项目等35个项目实现开工建设。
市政府直接调度的重大项目总体进展顺利,完成投资33.76亿元。烟厂物流配送系统及仓储设施建设、丰原热电二期、淮干蚌埠至浮山段治理工程、宝龙城市广场、华皖高档地毯、蚌埠电厂、500kv蚌埠变电所等9个项目完成投资均超过亿元。
蚌埠市 - 百姓生活
居民收入
据抽样调查,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75元,比上年增长14.7%,人均消费支出7556元,增长17.8%,食品支出3053元,增长5.9%;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4%,比上年降低3.6个百分点。百户城镇居民主要消费品拥有量为:洗衣机103台、电风扇195台、电冰箱90台、彩电131台、影碟机71台、家用电脑30台、组合音响25台、照相机41部、空调器97台、微波炉64台、移动电话139部、固定电话93部,接入互联网用户13条。农民收入继续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71元,同比增长14.1%,农民人均消费支出1990元,增长14.0%,其中食品支出888元,同比增长9.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4.6%,比上年降低2.0个百分点。百户农村居民主要消费品拥有量为:洗衣机68台、电风扇207台、电冰箱23台、摩托车45台、固定电话72部、移动电话44部、彩色电视机93台、黑白电视机29台、家用电脑2台。居民消费
2006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80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83.10亿元,增长15.2%;县零售额24.10亿元,增长14.1%。县以下零售额26.60亿元,增长12.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消费品零售额109.77亿元,增长12.7%;餐饮业零售额24.02亿元,增长23.8%。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改造和新建配送中心6家,日用消费品店138家,农资农家店329家。外资零售企业——家乐福落户我市。
全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3%。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2.4%,其中粮食上涨0.5%,菜类上涨4.7%;居住类上涨4.3%。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5%。
社会保障
2006年年末全市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24.6万人、25.5万人、33.5万人、12万人和11.8万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8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8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劳务输出总量55万人,新增劳务输出5万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全年按时足额为84.35万人次发放低保金6107万元,其中农转非失地农民8.12万人次享受低保金630万元。低保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城乡特困群众医疗制度已建立。
金融保险
2006年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45.42亿元,比上年增收5.88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6.83亿元,增长31.2%,中央收入26.21亿元,增长7.1%。人均财政收入1294元,增长13.9%;全年财政支出41.40亿元,增长55.3%,其中,挖潜改造支出增长40.6%,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增长189.5%,农林水气支出增长46.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下同)367.81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28.59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6514元,比上年增长8.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44.92亿元。全年实现保费收入8.13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全年共赔付支出1.44亿元。蚌埠市 - 文化艺术
花鼓灯,是播布于淮河流域四省二十多个县、市,以舞蹈为主要构成部分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它有舞、有歌、有锣鼓等打击乐演奏、有情节简单的小戏。它是中国九亿汉族人创造的最完整系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是汉族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民间舞蹈,它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系统的舞蹈语言体系,是世界上最能用肢体语言表达复杂情节和人物的民间舞蹈之一。自古至今,始终以华夏文明的主体形象出现,屹立在世界舞蹈文化的森林中。
花鼓灯角色繁多,分工细致,主要演员有“腊花”(亦称、“兰花”)和“鼓架子”。女角色一般统称“腊花”,是演出的核心成员;男角色一般统称“鼓架子”。花鼓灯班子的艺术人员构成一般有锣鼓队、演员、灯头、灯混子。花鼓灯的演出分布“开场”、“上盘鼓”、“中盘鼓”、“地盘鼓”、对唱、后场小戏等几个部分。舞蹈是花鼓灯的主要构成部分,舞蹈中包括“大花场”、“小花场”、“盘鼓”。“大花场”的集体表演的情绪舞;“小花场”是“鼓架子”和“腊花”的双人或三人即兴表演的有人物、情节的小舞剧,是花鼓灯舞蹈的核心部分;“盘鼓”则是舞蹈、武术、技巧表演相结合又具有造型艺术特征的表演。
歌唱部分统称灯歌,多在“大花场”、“小花场”中间由“鼓架子”和“腊花”对唱或独唱,可长可短,即兴性强。
花鼓灯锣鼓是花鼓灯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场面锣鼓和灯场锣鼓,具有情绪热烈奔放,节奏形式多变,明快紧凑,感染力强等特点。场面锣鼓可独立存在,单独演奏;而灯场锣鼓则与花鼓灯的舞蹈和小戏表演融为一体,起伴奏和渲染情绪的作用。
花鼓灯自明清以后,流行区域逐步扩展,形成了以安徽蚌埠、淮南、阜阳、亳州为中心,辐射淮河中游安徽、河南、山东、江苏四省二十多个县、市,出现了《游春》、《抢扇子》、《抢板凳》等节目,至20世纪30年代后,陆续出现了像冯国佩(艺名“小金莲”)、陈敬之(艺名“一条线”)、田振起(艺名“小银子”)、郑九如(艺名“小白鞋”)、常春利(艺名“老蛤蟆”)、石金礼(艺名“石猴子”)、杨再先(艺名“小红鞋”)、詹乐亭(艺名“盖九江”)、李兆业(艺名“猫春”)、万方启(艺名“万漏子”)等名家,形成了花鼓灯的兴盛。特别是在安徽蚌埠怀远县、禹会区,淮南凤台县,阜阳颍上县,农民祖祖辈辈、男女老少都玩灯,乡乡村村都有灯班。当时在淮河中游每个乡镇至少都有2个以上的花鼓灯班子,有的达3、4个之多,形成了“千班锣鼓百班灯”盛况。
花鼓灯锣鼓音乐是我国打击东中的精华之一。它节奏鲜明,边打边舞,极富表现力。花鼓灯舞蹈的节奏、步伐、动律产生于锣鼓音乐,二者关系极为密切。
花鼓灯舞蹈兼有南北文化之长,既有北方刚劲爽朗的特点,又有南方柔美的风韵,形成了热烈、奔放、迅捷、灵巧、优美、细腻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具有特殊的美感力量。
蚌埠市 - 蚌埠魅力
蚌埠之最
蚌埠拥有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其中包括中国花鼓灯第一线等多项纪录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之最、世界之最。
1、蚌埠是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1947年)
3、丰原生化的柠檬酸产量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4、淮河上第一座桥梁在蚌埠(1911年)
5、安徽省第一大的高速铁路客站(蚌埠南站)
6、安徽省科教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之一
7、导电膜玻璃产量亚洲第一
8、汽车空调电磁离合器产量亚洲第8
9、安徽省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生产企业
10、花鼓灯是第一批进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民间艺术
11、中国最大的滤清器生产基地
12、五河沱湖螃蟹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蟹
13、中国唯一的军用级碳纤维生产线在蚌埠
14、蚌埠海关为皖北最大的海关,管辖蚌埠、淮北、宿州等皖北三地市的进出口业务
15、中华第一美玉——和氏璧产于蚌埠荆山卞和洞
16、蚌埠市固镇县濠城镇拥有世界七大古战场之一的垓下古战场
17、蚌埠市被誉为“中国花鼓灯第一村”
18、蚌埠市固镇县被誉为“中国花生之乡”
19、蚌埠市怀远县被誉为“中国石榴之乡”
20、蚌埠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21、禹会诸侯于蚌埠涂山
22、蚌埠双墩出土的文物证明蚌埠是中国文字的发源地之一
23、蚌埠是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基地